位置:首页 - 警示专栏
天山警星 | 马一宁:破茧成蝶十年路,她让警营之声“声”入人心
发布:2025/5/20 来源: 阅读:35239

      本网讯:(张宇航 惠丽娜)在公安队伍中,总有一些身影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乌苏市公安局的马一宁,就是这样一位从“幕后内勤”到“金牌宣讲员”的破茧者。她用十年时光跨越键盘与话筒的距离,让藏蓝警服下的忠诚与热爱,化作温润人心的“警营之声”。

十年蛰伏:在“无声”岗位筑牢根基

       2014年,怀揣警察梦的马一宁走进乌苏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内勤办公室。四面白墙、终日伏案,键盘声与打印机的嗡鸣构成了她工作的主旋律。整理档案、统计数据、撰写文稿……这样看似“隐形”的工作,她一干就是十年。

       “无人喝彩自钟情”是她的工作信条。十年间,她参与拍摄防范犯罪短视频100余条,其中反诈宣传视频成为全市通信彩铃;在公安网发表稿件近千篇,一篇刑侦案例入选自治区案例汇编。

       这些数字背后,是她耐住寂寞、扎根细节的“笨功夫”,也为后来的破茧埋下了伏笔——长期与数据、案例打交道的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库,更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工作底色。

舞台初绽:一束光点燃藏蓝热爱

       2023年,第三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文艺晚会上,马一宁第一次站上舞台担任主持人。尽管生涩,但当她身着警服,在聚光灯下讲述公安故事时,台下战友湿润的眼眶、群众专注的神情,让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内勤也能以另一种方式守护初心。

       这次经历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她内心的热爱。从那以后,她主动承担起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有人问她:“内勤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折腾自己?”她却说:“舞台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人听见警营声音的起点。”

破茧之路:从“自我怀疑”到“声”入人心

       第一次大型宣讲前,马一宁曾紧张到失眠:“我一个天天跟表格打交道的人,怎么能讲好故事?”关键时刻,老民警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宣讲不是表演,而是用真心换真心。”

       她开始放下对“完美技巧”的执念,转而把战友的真实经历写成故事,将案件细节编成小品。在一次社区宣讲中,她讲述独库公路交警的坚守故事,结束后一位大妈拉着她的手说:“闺女,听了你的话,我想去独库公路看看那些守护平安的‘风景’。”这一刻,她终于明白:最好的宣讲,是让听众在故事里看见温暖与力量。

       她的宣讲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用数据支撑严谨,以故事传递温度。《群众利益无小事》《独库路上的雷锋式风“景”》等作品,让警民之间的“心桥”越架越宽。2023年至今,她累计开展宣讲50余场,足迹遍及校园、社区、企业,甚至跨省赴辽宁营口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讲,让“公安温度”跨越山海。

荣誉背后:一本笔记本里的“成长密码”

      在马一宁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第一页写着:“真正的榜样,在跌倒后的重新站立里,在群众真心的笑容里。”每页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听众的反馈:“这个案例可以再详细些”“方言梗让我们更有代入感”……这些“声音”,成为她不断打磨宣讲的“指南针”。

       从塔城地区宣讲大赛三等奖到自治区“优秀宣讲员”,从舞台主持到百姓巡回宣讲,她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幕后”到“台前”的蜕变。但她常说:“我还是那个内勤小马,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服务群众。”

       马一宁的故事,是公安队伍中“把平凡做成不凡”的生动注脚。她用十年告诉我们:所谓榜样力量,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闪耀,而是在枯燥岗位上守住初心的坚韧,是敢于跳出舒适区的勇气,是把“为人民服务”刻进每一次讲述的赤诚。

       当我们为她的蜕变鼓掌时,更应看见:在警营的每个角落,还有无数个“马一宁”在默默扎根。他们或许没有聚光灯,但只要心怀热爱、勇于突破,每一个平凡岗位,都能成为绽放光芒的舞台。

       致敬每一个在平凡中坚守的你,下一个破茧的故事,或许就发生在你身边。

责编:李鹏 史建盛

Previous 让11个寻亲家庭梦圆 ——赵向红九年寻亲的坚守
Next 塔城地区优秀青年政法干警培训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