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环境能源
山西静乐:“双五”机制 走出创未“新路径”
发布:2022/5/16 来源: 阅读:20609

山西静乐:

“双五”机制 走出创未“新路径”


本网讯(杨双平 巩旭军)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工作开展以来,静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结合县情实际,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拿在手上、挂在心上、扛在肩上,紧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健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运用“双五”机制全面推动创未工作落地显效,走出了未成年人保护之“静乐新路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到位。

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既是对一个文明城市列出的“加试题”,也是对千年古县的红色历史文化传承的荣耀巡礼,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躬身入局,自担主责,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分管民政、教育、公安的副县长和民政局局长担任副主任,47个涉及部门和12个乡镇乡镇为成员单位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县乡(镇)两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一线指挥部”优势,一幅图谋划、一盘棋布局、一张网统揽,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并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静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长远战略目标,扎实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深走实。根据长远目标任务和近期推进重点,及时制定印发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则》、《静乐县2022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点》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政策,明确了全县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工作重点实事清单、重大活动事项及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完善了县委主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未保工作格局,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个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保护,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成立了静乐县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督查组,对各乡镇、各部门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同时,统筹成员单位针对各自工作实际,成立了工作专班,组建了工作团队,制定了工作措施和年度目标任务,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镇、部门、村(街道)“四级”保障机制,确保全县未成年人保护创建工作跟得上政策、守得住底线、抓得住重点,逐层逐级稳步推进。

二是强化阵地建设,确保服务到位。

“创未”工作点多面广,涉及流域较为宽泛,为了做好基础性工作,县未保办组织相关部门深入12个乡镇、223个行政村、10个社区及各中、小学、幼儿园、托管所开展了“全覆盖”、“无死角”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起底摸排,对符合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政策的儿童,协助他们进行申请,做好政策应保尽保,精准救助,确保不遗漏一名困境儿童。县未保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县先行建设了社会工作服务站12个,认真选派了69名教师在12个乡镇认真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延伸工作触角,在各乡镇、村、社区“全覆盖”建设了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并依托指导站(点)全领域开展了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为了更好地把工作做细做实,结合《家庭教育指导法》,认真组织专一团队,因地制宜,设计策划了全年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大纲,面对疫情严峻的实际,先行通过线上开展了第一期“依法带娃”主题讲座,全县10000余名家长通过直播观看了讲座,目前,已在全县先期建成了8个儿童之家,为有效解决未成年人校外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强化舆论引导,确保宣传到位。

静乐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氛围浓厚、优势凸显,坚持把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教育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开展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国史学习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爱国思想、文明素质,激发了少年儿童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教科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单位精心组织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等活动,开展了以“小手拉大手”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以传统美德滋养和激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未办累计组织专人在县城外交通要道悬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条幅120多条;在县城、乡镇以及学校周边、大街小巷、广场、公园等处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公益宣传牌共计2500多个;利用出租车广益广告推送、灯箱、新闻媒体、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县电信、移动、联通、新媒体等共同发声,为县域用户发送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的宣传短信、短视频、广益广告20000条(次);加强法治保障,创优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法治教育基地,进行未成年人维权援助,有效拓展平台,广泛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从小树立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养成自觉守法、心中有法、遇事找法、办事靠法的行动自觉,在全县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是强化机制保障,确保落实到位。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面对“创未”工作的刚性需求,县委、县政府在保障体制机制稳步运行的基础上,先期拨付近300万元,保障“创未”工作落地见效,县政府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将未成年人关爱服务项目纳入县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为12个乡镇、223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进一步完善儿童主任津补贴制度,每位儿童主任每月发放300元交通、通讯补贴;先期重点打造了8个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有特色有亮点的“儿童之家”,并定期组织开展广益活动,真正发挥主阵地作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将父母重病、重残、服刑等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村(居)委会干部熟悉群众的优势,逐户评估受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落实好家庭保护责任;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解决城乡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医就学问题,保障智残、体残、留守、流浪和被遗弃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守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底线;各乡镇依托“110”及儿童服务热线设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发现、求助报警服务电话,充分发挥民政助理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网格员的作用,扎实做好预防和帮扶工作,切实抓好未成年保护源头管理;围绕“社工站建设试点”的刚性要求,在12个乡镇重点打造了12个社会工作站,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工作”的全领域未保模式,切实将社会工作站打造为未成年服务“最后一米”的专业社会服务平台。成立了由300多人组成的县、乡镇、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志愿服务总队、大队、小队,有计划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各项公益活动600场次,惠及全县20000余名未成年人。公安、文旅、教科、检察、司法等部门开展“净网”“护苗”联合执法行动10余次,坚决取缔了“黑网吧”2家,规范了烟酒零售摊点、KYV、酒吧等各种经营场所100余家,有力地整治规范校园周边环境;购买了忻州市禾伴公益服务中心、静乐县星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服务,在县域范围内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社会观护、教育矫治、社区矫正等相关工作,并为两家社会组织无偿提供了办公场所。

五是强化督导检查,确保考核到位。

“创未”试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扎扎实实推动此项工作走深走实,县委、县政府组织成了工作督导组,并将绩效考核纳入年终考核计分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督查组的作用,按照部门分工、工作目标、职责权限及考核标准,列出任务清单,建立了推进工作台账,及时对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及重点事项的推进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为了实现步调统一,合力推进,创未办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双周调度和例会推进制度,但目前,累计召开各种会议12次,通报反馈问题5次,以责任要求,倒逼工作落实,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效。

 

静乐县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工作

             领导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杨双平 高爱国

Previous 【5.15经侦宣传日】守护您的“钱袋子”,洪洞公安在行动!
Next 防灾减灾科普宣教 共同守护美好家园